就算是改革開放將近40年后的今天,能在馬路上看到專業的冷藏車,這概率也遠遠比不上拉普貨的大卡車。為什么我國的
冷鏈物流發展不起來?或者說,為什么它的發展速度這么慢?根據對業內專家的采訪,發現問題多半要歸咎到國內的
冷鏈物流基礎太薄弱,并且在后期的成長中沒有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:
1)設備和技術掌握的晚
國內冷鏈
物流發展緩慢的第一個原因就是設施設備基礎差、技術能力弱,因為我國的工業化進程晚,缺乏響應的冷鏈
物流成長所需的技術基礎和設施設備,直至改革開放后,冷鏈技術和設備才逐漸傳入我國。
2)車輛、冷庫的投入成本高
把控好庫房和車輛的溫控系統是
冷鏈物流的運營關鍵,尤其是在設備方面的投入很重要,比如標準冷庫的投資建設,包括場地、保溫材料、制冷系統、通風系統、溫控系統的部署都需要花費大量資金,這對于企業的資金投入和投資回收周期的承壓能力都是考驗。
3)行業內信息化發展程度不足
我國系統化、規模化的冷鏈物流體系至今還未成型,主要表現在:冷鏈
物流各個環節缺乏系統化、規范化、連貫性的運作;冷鏈資源分布不平衡,中西部廣大農牧區冷凍冷藏設施嚴重缺乏;規模以中小企業為主,實力弱、服務標準參差不齊。
4)以合同物流為主,市場化程度低
早期的市場環境不夠開放,所以冷鏈物流以合同物流形式為主,而只有更多的第三方
物流參與到社會競爭才能讓冷鏈物流市場化,因為市場化程度越高,物流的專業性越強、冷鏈流通成本才能越低。
據第五次中國
物流供應狀況調查結果顯示:“商業企業的物流執行主體中 11% 為供貨方,62%由企業自己執行,第三方物流比例為 27%,所以在目前的冷鏈物流市場中,第三方物流企業非常稀缺。”
當然,這跟我國經濟發展水平有關,計劃經濟下,人們的消費需求不強烈,沒有刺激冷鏈市場的能力,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,人們的消費欲望和購買力越來越強,冷鏈物流的市場才逐漸展現出來。
但是,礙于以上幾點原因,我國
冷鏈物流的發展異常坎坷,公眾認知度低(缺乏品牌效應)、運輸價格昂貴(與普貨運輸對比)、運營成本大等難題一直在阻礙著其發展腳步。
上海百弘計算機軟件有限公司開發的物流管理系統軟件,為物流園區管理、倉儲管理、運輸管理及物流交易管理提供系統解決方案。百弘軟件通過物流管理軟件幫助客戶節約物流成本、合理配置資源的同時,幫助企業提高核心競爭力,電話:400-8939-255